竇圌山記

竇圌山記 年份:不詳

杜光庭

 

綿州昌明縣竇圌山,真人竇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長岡,乃通車馬,東臨峭壁,陡絕一隅。自西壁至東峰,石笋如圌。兩岸中斷,相去百餘丈。躋攀絕險,人所不到。其頂有天尊古宮,不知建始年月。古仙曾笮繩橋,以通登覽,而笮朽絕,已積歲年。里中諺曰:「欲知修續者,腳下自生毛。」如此相傳久矣。竇圌山記

咸通初,山下居人有毛意歡者,幼知道,常持誦五千言不輟口。著敝布褐,日於市誦經乞酒,醉而登山,攀緣峭險,以絕道為橋。山頂多白松樹,以繩繫之,橫亘中頂,布板緣於繩上。士女善者隨而度焉。行及其半,動搖將墮,而其底莫測,不敢俯視。數年繩朽壞,無復緝者。咸通壬辰,邑令與賓客醮山,登西峰展禮。時毛師他游。人有謂令曰:「此峰側有小徑,抱崖,纔通人迹,無所攀援,意歡常從此去,逾旬而出。」令疑其隱在穴中。座上有廣陵郭頭陀者,令請由徑探之。頭陀去,久之始還,驚眙不能語。已曰:「此徑去約三十餘丈,然後到一穴,口纔三五尺,下去平地猶數百尺,穴內可坐千餘人。中有巨木櫃,極固,其誦經處石面平滑,有足膝痕,經卷在焉。不知意歡所之。」意歡有一妻一女,每持燈碗度繩橋,山側居人見之,以為非常。山多毒蛇猛虎,人莫敢獨往。意歡雖夜歸,亦無所畏,常有二鴉棲岩下,客將至,鴉必飛鳴。意歡乃整飾賓榻,未幾客果至矣。

 

題記:

此據道光《龍安府志·藝文·記》,參校《全唐文》卷934。竇圌山,在江油縣東北十里,相傳唐末竇圌字子明者隱居於此。杜光庭(850-933),字聖賓(一作賓聖),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避亂入蜀,晚年居青城山,為道教著名學者。本文寫作年代未詳。

 

(查中林)

附錄:《府正堂鄧禁示》碑文
府正堂鄧禁示

8 comments

  1. 趙元祥表示:

    清道光二十年江油知縣桂星將此文翻刻在禁示碑碑陰,現存竇圌山雲岩寺飛天藏殿前廊下。

  2. admin表示:

    感謝趙元祥兄提供資料。未知趙兄有沒有碑文的照片?
    若有,可否提供給本網站,以便校對及供網上讀者作研究之用?

  3. 趙元祥表示:

    清代翻刻的《竇圌山記》與此版本有個別文字差異。一是略去開頭“綿州昌明縣”五字。二是“而笮朽絕”作“而絙笮朽絕”。三是“頭陀去,久之始還”作“頭陀去久始還”。最後落款“右錄杜光庭記 按杜光庭五代前蜀人也] 大清道光貳拾年歲次庚子端陽月穀旦 知龍安府江油縣事蒙古桂星書”。
    剛才嘗試上傳照片,但提示文檔過大,不知限制是多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趙元祥

  4. admin表示:

    編者按:
    1.此碑文的碑陽及碑陰照片,由趙元祥先生無償提供,在此表示謝意。
    2.《竇圌山記》刻在《府正堂鄧禁示》的碑陰。《府正堂鄧禁示》是由府縣發出,整頓寺廟的禁示令。此碑文收入龍顯昭主編《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成都,巴蜀書社,2004,頁787-788。此書沒有編收碑文的照片。
    3.竇圌山,是道教真人竇子明修道之所。清朝重刻之《竇圌山記》碑石,現存於竇圌山雲岩寺內。道教真人修道之所的碑刻,為何藏在佛教寺廟?為何刻於《府正堂鄧禁示》的碑陰?按《府正堂鄧禁示》:明末兵燹,殿宇傾頹。迨後了然和尚重修上下殿宇……。由此可見,道教真人修道之所改由佛教和尚打理,可能始於明末。
    兩碑文都是立於道光廿年,《府正堂鄧禁示》由桂星(江油縣知縣、蒙古人)撰、《竇圌山記》由桂星書,這可能解釋了兩碑文合成一碑,分別刻為碑陽及碑陰的原因。以上只是猜測,詳情有待進一步研究。為方便日後研究,今將碑陽及碑陰及資料出處,全收在此網頁中。

    • 趙元祥表示:

      了然和尚大約是清康熙、雍正時人,當時四川先後經歷了明末農民起義軍、明軍、清軍、南明軍、三藩叛軍反反復復的戰亂,康熙二十年以後才安定下來。《四川文物》2000年第6期有一篇《江油竇圌山清代碑刻》的文章,大體說明了竇圌山清代佛教發展的情況,不過碑文部分有少量釋讀錯誤。此外竇圌山還保存有清代鐘銘、藏針銘,以及一些民國碑刻。

  5. admin表示:

    多謝趙元祥兄提供的資料。
    此外,何謂藏針銘?可否作簡單介紹?

    • 趙元祥表示:

      竇圌山雲岩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飛天藏殿,殿內有轉輪藏,是宋元時期修建的。轉輪藏中間有一根木製的軸,軸下面有個鑄鐵零件,就是藏針,藏針又插入下面一個鑄鐵臼窩,加了潤滑油就可以轉動自如。最早的藏針還保留在寺內,據說上有淳熙七年的銘文,但已經鏽蝕看不清了,現在轉輪藏下用的就是乾隆時的藏針。

  6. admin表示:

    多謝趙元祥兄提供竇圌山雲岩寺的詳細資料。非常清楚,謝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