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段干木先生祠堂記

重修段干木先生祠堂記[1]

古桐石匠張信刊,朝列大夫河東陝西等處都轉運鹽使司裔段禧撰[2],奉訓大夫河南府路陝州知州兼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解居仁書丹,承事郎解州芮城縣尹兼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蒲機篆。

    匹[3]夫而藐萬乘之君,逸居而遺百代之名,非胸中所蘊大過於人,孰能與此!若箕潁之巢由,首陽之夷齊,邈乎不可及已。東周以降,雖不逮古,超然肥遁之士,絕世獨立,長往不顧,其志節可尚者,間亦有之。而我段干木先生為之最。易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先生以之。先生與魏文侯同時。文侯,戰國之賢君,言行亦所可取。尊儒好士,禮義亦至。而乃峻拒遠避,若將浼焉。何邪?蓋文侯德業雖隆,不能免蔑君之誚。才智雖美,適足為竊國之資。望望去之,豈以是歟?然其卷懷有道,遜默保身,含章深晦,人莫測其際也。向使不出乎此,碌碌合汙,俯首以就,功名不過為李克、翟璜而已矣,安能流芳千載,使鄙夫賤婦猶知歆慕,在在立祠,嗣胤奉祀,愈久不替也哉?嘗記兒時處齊河郡邑,讀孟子書,至逾垣避之之語,有先大夫指之曰:吾遠祖也,汝識之。恨方童呆未解請其詳。稍長,而歲時拜掃先塋,仰瞻其碑亦曰:段干木之裔,惜不載其鄉土。至治癸亥,承乏河東漕倅,挈家之官,取道京洛,抵陝濟河而北,距漕治一舍,而宿於安邑之下段。偶詢名地之由於主人。對曰:是邑民聚之落名段者二,故以上下別之。皆段干木先生之舊隱也,古有祠宇遺跡尚存。聞而驚喜,急往謁之,則為黃冠所據。求索碑誌,斷裂陸沉矣。悵然久之而退,翌日趨任受職,休沐之暇,問途以訪上段。有祠在其南,至元之末縣教諭張偉子奇文以記之。云唐大曆間段咸義者創之。金季毀於兵,宗人名福者繼修之。欣幸同族有人召致偕祭而反。明年,泰定改元,分部河南監禁。道出芮城,館於縣廨。屏繪其境地圖,起而觀之,東西近郊表題段干木之祠三:一在東張,一在神林,一在段村。詰旦,按圖歷詣其所。東張之祠,亦廁宗聖觀側,神林暨段村者,僅有故基而已。神林之基,壞碑傍仆,字畫剝蝕,漫不可識。段村之基,密邇民廬。而段族實繁,諸段迎勞甚勤,接語歡洽,如素親昵。置酒邀飲,序齒列坐。觴行一[二],再揖而告之曰:吾祖廟食於安、芮兩縣者凡五,其二委諸道流。推吾祖介潔之操,豈肯苟歆非類?惟上段之祠,始終興作,出於段宗而世守其祀,為無憾。顧茲廢址,興復無人,寧不愧乎?禧幸忝末屬,叨官鄉郡,不有倡率,責其可逭?敢謀共構新祠。春秋合集宗人,以時薦享報本附遠,莫此為急。惟父若兄允否謂何,眾咸悅諾,留宿而別。是夏北還,課務日迫,欲畢前圖,則未遑及,但遣書諄囑屢矣。三年春,秩滿而祠已告成,諸段之力是賴。涓日來謝,且落之位,先生而安其靈。一二耆壽命為辭刻石,俾後世有考也。義不可讓,因論古今皆知先生之高而未知其所以高者冠其端,俚俗所談傳聞鄙說容有失實者皆不書;而詳記經營始末綴其後。諸段裒助木石甃甓之費,督視佐佑工役之勞,具列於碑陰。繫之辭曰:彼仁不富,厥後無聞。或沒避世,嗣續弗替。天地有終,先生之祀無窮。

    時大元國泰定三年歲次丙寅三月乙巳朔初四日戊申裔孫純陽宮提點兼官河中府道錄段道祥等立石。

(《山西碑碣》、1923年《芮城縣誌》、成化《山西通志》)

(王宗昱編《金元全真道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143頁。)

 

 


[1]《山西碑碣》云:原立永濟縣(現芮城)南中條山南麓段村上方祠內。高180公分,寬90公分。正書,柳體,行26,滿行54字。

[2] 成化《山西通志》記作者為“段禧裔孫元鹽運司副使”。

[3] 光緒《永濟縣志》作“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