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金華宮記

青城山金華宮記 年份:公元1906

徐昱

 

    歲在丙午,立秋日甲申,偕高君節庵出灌治西城,過繩橋,由玉堂場詣回龍庵宿。庵倚石定江而建,道士傅立三頗加開拓,幽靜可喜。

    明日入山詣上皇觀,相傳明皇幸蜀,鑄真容于此,故名。然觀不自唐始也。是夜大雨。侵晨,山霧彌漫·路險而滑,不可行,乃東下三十二里至普照庵,為邑南叢林。樓閣宏敞,規模恢闊,山中清靜道場也。僧升寅接禮有加。居三日,己丑始出山,二十里至光嚴古寺。寺為悟空和尚創建,悟空為明太祖叔父,先居西藏,為蕃僧所推服,暮年來此,僧徒甚多。洪武中頒發藏經猶存。僧世昌尤能振其緒業。居三日,滁除塵氛,令人有世外想。

    壬辰,循原路至長生宮,癸已,入青城至昭慶觀。五六月來,遊人浸眾,宿者百數,山深反囂。入秋雖減,尚雜沓也。己未,由青城至上元宮。石壁刻有黃翔雲觀察詩,頗超逸。高君便道回家,予獨宿廟中。

    次日丙申,天朗無風,入山行,澗水回環,峰巒曲折,樹陰繚繞,使人意移,約十里為望坡岩,文與可詩所謂「澗水侵斷橋、車馬不得通」者也。唐宋以來,屢徑鏟鑿,斧痕宛然。過此有三溪橋,古所稱三溪水者也。越橋由左而上,即白雲溪,杜光庭宅墓在焉。右上即入大面山。中路沿岩而進,為青皇觀中皇觀,再上,即上皇觀。又四五里,為八卦臺,下有神仙洞,深遠不可窮究,為青城七十二洞之一。八卦臺即古壓月山,晉置上皇觀,一名玄真觀。唐睿宗第八女玉真公主,及金華公主,悟道于此。樓閣甲于山中,稱盛一時。統名曰金華宮。元明時早就傾圯,經獻火後,荒廢無可考,惟臺上石礎猶存,大徑四尺余,皆公主遺蹟,今之上皇觀,乃雍正時道士李太浩創建。門前古杉皆唐以前物。至此,則群山環護如兒孫拱列,形勝若昭慶觀而宏偉過之。志載,唐金華宮遺址與上皇觀相近。咸豐時,廟中掘地出飛龍鐵爐,重約十斤,識是公主故物,乃知今上皇觀即金華宮故基,而地勢壯闊,猶見當日規模。證以唐宋人福唐觀,本竹觀,仙居觀,儲福觀諸詩,知公主院宇開曠,非若時流所棲之瑣瑣也。即今中皇觀,青皇觀。或亦當時之腳庵,至山口之上元宮,似為侍從供億之所。五代王衍猶偕其母詣金華宮,拜謁公主真容,避暑其間,此可見天師洞為道溷混居,而上皇觀高遠幽靜,雅與主稱,其擇地選勝,出自朝廷無疑也。唐季杜光庭入蜀。居白雲溪青都觀,距上皇觀亦二十里而遙。其時去公主之沒已百餘年,而光庭登臨懷古諸吟詠,尚謂「樓閣雲連,冠絕此山」。宋陸遊《儲福觀》詩云:「路轉屏風疊,雲藏弟子家。世無勾漏令,誰此養丹砂?」宋季廟貌猶如故,今則蔓草荒煙,都無所見,至墳墓亦不知其處,富貴如帝王家尚如此,區區一丘一壑何有哉?苟非鐵爐古杉之遺留,更無從見其大概矣。

    廟入山二十餘里。光緒初,有匪徒誘脅道士據為窟穴。戊子己丑後,道士李煥章枘攜其弟子唐復初由上元宮入居之,匪始他去。煥章欲重興古蹟,未舉而逝,唐復初為人強毅有道力,必能成其師志,勝景當乃以永存矣。

    戊戌出山,至上元宮,偕節庵回城。

 

題記:

    此據民國《灌縣志·文徵·雜記》。金華宮,唐睿宗之女玉真公主修道處,統名金華宮,即上皇觀舊址。徐昱,字介民,灌縣人,清同治十二年舉人。本文作于光緒丙午(1906年)。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