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朱仙庵記碑

    清乾隆六年(1741)刻,住持趙智立石。此碑原竪於樓觀台西强峪內之朱仙庵,不知佚於何時。碑文錄自民國三十三年《樓觀台志》(抄本)殘卷中。

    天下教不必同途,而惟其有歸向之機。事不求異俗,第取其有相資之用。道教本之老氏,其在當年,關尹所以挈其逸駕,至聖之嘆爲猶龍,其無異也。而後世或指其重虛無說,則不免如放狂清流之派,而衍其清靜寂滅之學,而不免有愈離愈畔之非。此特其流弊之所極,遷就其說,夫亦理勢所固然。未可以是據,咎其人而暨弃其後人也。昔日昌黎力排佛教,每不拒浮之請,嘗曰: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不可與之游。若墨名而儒行者,不妨與之游。吾竊取以爲法焉。邑西南三十里有强谷水,循水而南行三里,聳然峰立,樹木聳翠者,朱仙庵也。邑乘不載其地,古刹不列其名。訪之故老,蓋以其成於朱姓,以其人識地理,通術數。問休咎輒驗,故以仙號其人,而以姓名其庵焉。庵創於有明之晚季。維時則祖師大殿居其後,而文昌高閣壯於前。俾學人之誦讀是地者,咸識有所崇奉焉。噫,余竊聞而異之。朱氏,道者也,而顧猶遵吾儒之所宗哉。其以明季之隱君子,托於道,以晦其迹者也,抑有見彼說之爲非,而欲推其教以附儒者也。皆未可定。要其心,固不樂與吾道爲敵者也。孟子所謂歸斯受之者,其此類也。抑又考察法所載,有益於民則祀之典。則是庵也,雖不列於名勝之古迹,而其尊儒教,集講讀,系一方人文隆替之脉者,則固不得與朝陽、寶華等庵同淫祀目之也。獨兵燹以後,榱桷毀燼,垣墉頽圮。數十年間,見者聞者,靡不切興廢之感。歲在壬子,趙師一智自樓觀來,慨然以興復爲念,以追迹朱氏爲志。隨穴處於此,募附近居民,先建正殿三楹,隨將復帝君故閣,而力尚有待。已未春,余與喻子冠一游。造其顛,見其地三面臨壑,一徑接山,正對則層峰並列,背負則清流環繞,左右樹色蔭翳,上下鳥聲和鳴。雖限於地不能宏敞,而極目一眺,不覺心曠而神怡。誠高人游覽之勝地,學人弦誦之靜齋也。隨流連者久之。而一智道人以殿工之告竣,欲勒之於石,屬予作文紀其事。余固喜其庵之有補於文教,而因見一智之樂與士人游,竊喜其志之必能繼乎朱氏也,遂不辭鄙陋而爲之記。

    大清乾隆六年歲次辛酉仲秋    住持趙智立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