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觀記

至真觀記 年份:公元592

辛德源

    蓋聞聖人抱一得一,所以為正君子;謀道履道,所以稱吉。故晉雲訪襄城之任,尚曰俱迷;則天睹姑射之阿,猶云獨喪。嗟乘日於善卷,眇思恭搰1;歎舍車於柏成,顧慚長往。方知太極之理,元始之宗,法於自然,是焉名太。2雖四海之富,不足以易其生也;百官之榮,不足以移其志也。又有肆樂池之適,警龍驂而載驅;暢伊川之游,翻鶴架而遐舉3。安期遠遁,久淹巡海之勤;淮南上征,退深遺之慕。斯亦念德不怠,自誠而明,臨渤澥而漏河宮4,登泰山而小天下者已。

    粵若稽古,猗歟我皇,匿犀戴勝,握戈懷斗,方堯即同八采,類禹不減三寸。勛彰歷試,恩著登庸,潛初飛五,俟時而作。顧盼而而銷黑祲,搰讓而處青蒲。5。求衣於未明,推食於已旰。研幾鄙城旦之書,通奏讋開反之日6。以萬邦之罪為罪,故法約而刑清;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兵動而民讋。春路秋方、果馬天馬之客,榆關銅柱、皮服卉服之賓,莫不重譯來庭,同軌入貢,雁行魚貫,輻湊馳道。匡飾之功,隆平之化,諒足以頡頏軒頊,孕毓高光,遐邇鬱搖,長為稱首。既而委裘多暇,垂拱岩廊,宴處超然,忘懷塵累。披九光之寶蘊,受三洞之真文。追蹤繼東戶之辰,托夢等華胥之夕。固以龍漢協期,開皇闡其嘉運;豈止明神分福,勾芒錫其永年而已!又乃元良體正,維睿居宗7,光炳重離,義高匕鬯,敬愛基乎百行,溫清備乎三善8。菀鳳條而振藻,降虎闈而肄業。含超誦,跨躡莊丕;岳峙淵凝,實寧監撫。繁椒之實,棠棣之華,陵陸晬鴻漸之儀9,藩屏諧麟趾之詠。葭莩峻茂,表裏禔福,允文允武,唐哉皇哉。昔揚子雲有言曰:「或千年一聖,或三聖一時。」沓矩循規,亶其然矣。

    蜀王秀者,皇帝之第四子也。稟大華之靈,10資恒昴之精,挺金氣之英,賁玉田之榮,天縱其哲,日就其美,純嘏內融,溫朗外照。為生殆庶,香名肇於佩韘;應候順德,嘉譽興於翦桐。故能連衡言冉,駢驪邢晉11,才膺俾乂,事諧俞往。開皇初便封蜀王,尋除上柱國,總管益州道二十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靈關設險,望重坤維,和夷致功,實稱天府。選徒雲夢,帶牛佩犢者風趨;袨服叢臺12,擊轂成帷者霧合。涂盈巷飲,江滿棹歌,水陸攸歸,華戎是萃。梁世崇文尚侈,其失也淫;周氏殉武任質,其弊也魯。暨乎上帝13,德載甄王,猷載宣率。禮不越遂□既發14,才貿渾衡,若被膏雨。況復曹參出相,重師黃老之術;申公誨道,更惇周孔之訓。正之以愊15,彪之以文,市獄靜而弗擾,詞義粲而彌蔚。苞姬旦之多藝,兼季路之能官。二難措而無壅,六條舉而罔滯16。為其都鄙而經之,闢其閭裏而居之,取其田疇以伍之,修其庠序而教之。四民肅然靡雜,九逵坦焉如砥。穰穰我庾,邵父匹而知慚;青青子衿,文翁比而自愧。於是綺襦擊壤,連甍喧五之謠;黃髮觀風,風詞訢一變之善。家給人足,康年孔殷,革弊遷訛,泰餘且洽。夫聖主之訓,祀□皆在17,法施乎民。明堂辟雍,備昭令典。矧伊長樂之舍紫,書映空青之林;扶搖之丘翠,蓋蔭琅溪之水。懸珠若黍,天人之畢臻;浮龜似蓮,神仙之侍俱集。暫游而周六合,一誦而歡萬齡。其於攘大災,捍大患,考諸咸泆18,尤宜進禮。故以開皇二年正月下詔,令於益州建至真觀一所云。日統庾19,瞻星在午,王乃沉首怡盱衡言曰20:「大君有命,渙汗斯宏。佇雲衿於玉庭,想鳳笙於金闕。增左宮之冥算21,拯幽夜之重昏22。濟氓導俗,何莫由此?雖東海仙童,赬鱗未覿;而西州智士,白駒可維。宜務梓匠之勤,妙盡求賢之選爾!」其前臨逸陌,卻負長瀛,蕙樓接登景之房,瓊臺帶蕩真之室。荷珠的皪,花落車渠之沼;竹色便娟,葉掃璃之地。祥禽雜囀,瑞草羅生。仁智之所安也,薖軸之所般也23。法師京兆杜詵等,並組織廉信、礱煉嗜欲,特超之異士、獨行之奇才,不敢馮河窺驪龍之頷,唯希負笈奉駁麟之駕。吞星燕月24,拳拳服膺;謁帝愉皇,孜孜拜首。以為顯仁藏用,天地忘亭育之功,而蒼璧黃琮,必陳敬恭之禮;移風易俗,聖賢遺芻狗之惠,而拊石鳴球,終至歡欣之樂。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共采他山,式旌上善。贊大道之根底,美盛德之形容。貽世作範,乃為銘曰:

    邈矣乾元,悠哉樸散。宇宙坦,玄黃剖判。氣合而亨,物生而難。運有因革,時移昏旦。紀龍名鳥,行夏乘殷;各炳其瑞,遞襲其芬。三代爰降,九士斯分。垂袞引道,全德罕聞。惟聖作則,惟皇建國。渾成庶類,蕭夕群慝25。比景之南,戴斗之北,舟車所屆,何思不克。英王分陝,齊禮化民,寬猛互設,輝月日新26。下偃如草,上煦如春。行有餘力,智即歸真,肅肅靈觀,祁祁吉人,長懷綠輦,眇覬瓊輪。華陰霧曉,臺嶺霞晨。或采芝鏡,乍試丹銀。東鄰錦市,竹龍飛轡;西矚青城,琳堂凝翠。勿曰無象,莫云無味。居後必先,處卑而貴。謂仁遠乎?義存克已;謂室邇乎?應在千里。我祈錫胤,神胥鑒止,藩儀享祿,鼎祚延紀。子房告退,志弗矜功;曼倩朝隱,史不□終。27。情深師古,思結臨風。永言遊衍,方寄瀛蓬。

大隋開皇十有二年六月日記。

 

題記:

    此據《成都文類》,校以《全蜀藝文志》、嘉慶《四川通志》、同治《成都縣志》。至真觀,詳後《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隋創建。辛德源,字孝基,隴西狄道人。北齊、北周時已為官。隋初,蜀王楊秀以為掾,轉咨議參軍。《隋書》有傳。有文集三十卷,佚。本文《全隋文》失收,陳垣《道家金石略》亦未收。本文作於隋開皇十二年(592年)。

 

校記:

[1] 《全蜀藝文志》作「思恭捐」,《四川通志》作「眇思恭損」,《成都縣志》作「 思恭損」。 

[2] 「太」,《全蜀藝文志》作「大」。 

[3] 「樂池」《四川通志》等作「瑤池」。「遐」,《全蜀藝文志》、《成都縣志》作「曾」。 

[4] 「漏」,各本均作「陋」。 

[5] 「搰」,各本均作「揖」。 

[6] 「」,它本皆作「支」。 

[7] 「居」,《四川通志》作「若」。 

[8] 「清」,《全蜀藝文志》、《成都縣志》作「凊」 

[9] 「晬」,各本皆作「睟」。 

[10] 「大」,各本皆作「太」。 

[11] 「邢」,《四川通志》作「邗」,《成都縣志》作刊。 

[12] 「袨」,《成都縣志》作「祛」。 

[13] 「上帝」前,《全蜀藝文志》有「今」字,《四川通志》、《成都縣志》有「皇」字。 

[14] □原注「闕」。此句它本作「履不越遂視既發」。 

[15] 「愊」,各本作「幅」。 

[16] 「六條」,它本皆作「兩條」。「六條」是。 

[17] 「祀□」,《全蜀藝文志》作「紀綱」,《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享祀」。 

[18] 「咸泆」,《全蜀藝文志》作「咸秩」,《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成帙」。「咸秩」是。 

[19] 「日統庚」,《全蜀藝文志》作「練日維庚」,《四川通志》「目統庚」,《成都縣志》作「 日統庚」。作「 日統庚」是。 

[20] 「沉首怡」,《全蜀藝文志》「沉首怡然」,《四川通志》、《成都縣志》均作「沉首」。 

[21] 「左」,《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元」,即「玄」字,疑當作「玄宮」。 

[22] 「拯」,各本作「極」。 

[23] 「般」,《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槃」。 

[24] 「燕」,各本作「咽」。 

[25] 「蕭夕」,《全蜀藝文志》作「默融」,《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消息」。 

[26] 「輝月日新」,《全蜀藝文志》作「日輝月新」,《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月輝日新」。「輝月日新」誤。 

[27] □,《全蜀藝文志》作「紀」,《四川通志》《成都縣志》作「覈」。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