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記

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記 年份:公元1857

張香海

 

    梓南一舍之區,有山曰石牛,山腹有洞,洞口巨石蹲踞如牛。唐人詩云:「苔蘚作毛隨雨濕,藤蘿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難耕隴上田。」舊傳以為秦惠王欲併蜀,作石牛,糞金以為道,誘五丁迎婦而開山。帝君不忍蜀亡,乃摧山壓丁,保蜀行化,其在斯乎?故其場曰石牛,山曰金化。

    文昌行祠之建,志聖蹟也。或曰:「此傅會之說耳。」去帝君九十六生,百千萬化,詩歌孝友,德普宏仁,固有大功于國家,而非同釋道之象教也。祭典頒于朝廷,馨香遍于中外,凡城市鄉鎮,咸崇奉焉。況此地山連七曲,境入全川,尊而祀之,報而賽之,亦固其所。則其地之是非,事之疑似,可弗問矣。

    緣自咸豐元年,神忽臨焉,附語祝尸,炳靈顯化,一時感通,四方響應。官紳客旅,爐裊龍涎之香;黎庶婦孺,道饒鳧趨之盛。不俟沿門托缽,早已遍地施金。同稱為小七曲山,曰:「文在茲乎?神在斯乎?盍肖七曲規模而創專祀乎?」維時西秦會長,亦欽呵護之靈,將廟後地以為始基。功甫興,適縣州判曉林婁公鐘來署邑事,過境謁廟,喟然歎曰:「吾不意帝君之靈異若斯也。何其宮闕山麓儼如夢中狀乎!」周視之,見其基址太狹,因倡捐置買牛鄭二姓地各一段,屬弟職員鈖同遠近首事,建修桂香、家慶等殿,并龕座、樓廡、神廚、客庭,器用具備,三年功竣。左遷太平縣知縣,固因勒碑自記。嗣有潼綿各地善士,捐修玉皇天尊等殿,以及內垣外牆,以功多難竣而止。至咸豐七年,余復由酆蒞梓,與少尹愛棠趙公復為倡捐助費,始告厥成。

    □是役也,舉于咸豐元年春,而成于咸豐七年秋,計次第捐修之項,約近萬金。非有諸善士之踴躍,則無以克倡厥始。非有婁公之欽崇,則無以克善厥中。至余與趙公極力贊成,因得以克成厥終。語云:「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余與趙公,未容掠美前任。眾紳諄請余為撰碣,以垂不朽。而諸君子樂善不疲之意,亦未容沒也。因為記。

 

題記:

    此據咸豐《梓潼縣志·藝文志》。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在梓潼縣南三十里,咸豐間修建。張香海,山東蓬萊人,道光乙未舉人。咸豐三年至四年及咸豐七年,兩任梓潼知縣。本文作于咸豐七年(1857年)。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