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還虛律師增修說經台記碑

    清道光七年(1827)刻立,劉理罡撰並書,韓呂潮篆額。

    此碑僅存碑身,高2.68米、寬0.86米、厚0.2米。碑文正書18行,滿行55字。竪於說經台東碑廳,「文革」中被推倒斷爲兩段,首、座均佚。1978年經樓觀台文管所修整粘結,仍置原處。碑上部字迹漫漶特甚。碑陰刻布施者及閤台執事道衆姓名。

 

錄文:

朱還虛律師增修說經台記碑

還虛朱律師增修說經台各□□山□祖地碑

                                               灞陵李生芳鐫字

    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右副都御史巡撫使□方等處提□軍□兼理糧餉署陝甘總督部堂長白鄂山

    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安徽方等處前陝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翰林院編修江寧鄧廷幀

    □授□林郎知周至縣事燕山白維清

    □□□□無□□□□一心,故教雖□□□□則知儒曰窮理盡性,釋曰明心見性,道曰修真養性。於斯可見,三教聖人皆以性命之學,爲修]道□□□□□□□□]道祖仕□□□□孔子亦嘗問禮焉。昭王二十四年,解組西度過函關,令尹喜皈依學□,遂同隱於斯山,著道德五千言,吾教由是而肇始],經台因是□□□。興於漢、唐,盛於宋、元,迨及]熙朝,三千餘歲,而里祀不替。故前賢□□□□第一山,第一福地,其大較也。乾隆改元,有梁真人一亮者,經理斯台,大宏道範,丕振宗風,可謂一]時之盛矣。至嘉慶三年,逆匪□□□□□□□□□左,律師接踵而振興之,俾規模如初,乃即退隱別院。嗣後風雨漂搖,金碧失色]。主斯台者欲□□之,□□□□蒙□諸大憲□□□邑□王公、康公等,親詣斯山,立願重修。邀還虛律師掌理台事,妥爲籌畫,募化善]信,共成盛事。□□□□□□□□□□□碑□□□□之□□□化女泉、顯靈山、呂公洞、宗聖宮、玉華觀,一切殿宇,盡爲葺補。復清仰天池]之地址,□增諸山□之□□□□□□□□□者□其□□衆欣然,邀余爲文,以志不朽。余堅辭弗□,援筆率實述之,一以見還虛]律師□□殷勤苦□,以故□□□□□□□□□□□□□□綿遠,不負前人修道設教之至意云爾。是爲記。

    瞻斗道人星夫劉禮罡撰並書丹

恒州□學韓呂潮篆額

邑人□新之、周建邦校閱

大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二月中浣之吉,經台十方道衆執事人等同立石

【碑陰】

    四方募捐資費善信人等開列於後:

    周至縣正堂白捐銀五拾兩,周至縣正堂康捐銀三拾兩,咸陽縣正堂吳捐銀三拾兩,涇陽縣正堂恒捐銀五拾兩,武功縣正堂段捐銀拾兩,涇陽縣鹽、當、茶商共捐銀柒拾貳兩,涇陽縣衆紳士捐銀八十四兩,涇陽縣衆客商共捐銀四十一兩,武功縣衆紳士共捐銀拾陸兩肆錢,縣鎮四街客商肆拾捌兩,黑水口衆客商共捐銀五十兩,終南鎮衆客商三十四兩八錢,焦家鎮客商共捐銀三十二兩,馬召鎮客商共捐銀十兩,啞柏鎮客商共捐銀二十四兩,尚村鎮客商共捐銀六兩四錢,祖庵鎮客商共捐銀十六兩,店子頭商民共捐銀十兩,本縣四十里共捐銀四十兩,岐山縣楊登太共募銀四十八兩,武生燕殿元共募銀三十六兩八錢,汪禎祥、韓廣大共募銀三十六兩,吳清明、許如清共募銀九兩四錢,薛廣、太學田埰共募銀六兩,楊天順募銀十一兩,太學張燕詒、生員楊清璉、路天叙募銀十六兩,慶真庵合堡張天爵等募銀七兩,貢元金周募銀三兩,楊煥募銀五兩,張天升募銀六兩,田峪上、中、下河鄉約商民吳應龍、吳萬順、田文連、丁效凱共募銀五十兩。

    凝秀堂劉募銀十六兩八錢。

    高俊募銀三兩六錢。

    田峪口樊鄉約募銀二兩五錢。

    南集賢鄉約李光春、趙水興、王復明、龍賓、張建才、張知命共募銀四兩一錢。

    杜村合堡捐銀五兩,甘水坊常萬、常榮募銀二兩四錢,張雨募銀二兩,州同惠元弼捐銀四兩,都司王大魁捐銀四兩,太學張燕詒捐銀十兩,都可蕭允中捐銀八兩,王振璽捐銀三兩,興平張自謙募銀九兩,聞喜杜喬林捐銀四兩,常五泰號捐銀三兩,京都李升捐銀三兩,路天相捐銀二兩四錢,理問呂潮捐銀十六兩,張英三兩,姚允忠捐銀二兩,太學史載筆捐銀四兩四錢,寧太堂曾揖銀二兩四錢,丁效凱捐銀二兩,吳朝林捐銀二兩,吳應龍捐銀三兩六錢,玉皇觀瓦窑雷捐銀二兩六錢,省村吳張氏捐銀六兩六錢,楊朝海捐銀二兩四錢,蘚鴻烈捐銀三兩,甘肅泰州郭啓祥、啓洋、啓浩捐銀八兩,郭明遇捐銀四兩,善士陳文等七十四人、澇店臨川寺等十五村寨每人各捐銀一兩六錢(姓名略)。

    今將閣台執事道衆人等開列於左:

    劉教會、馮教銓等共一百零陸人(姓名略),吾老洞焚修楊本玉、蘇和順,玉皇觀焚修李理法、李宗慧,化女泉焚修申智光,清和庵焚修黃信寧,仰天池焚修張壽玉,宗聖宮焚修劉教法。

——出自《樓觀台道教碑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