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賜玄教宗傳之碑

敕賜玄教宗傳之碑 年份:公元1344

虞集

 

集賢修撰承事郎臣虞集奉敕撰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趙孟頫奉敕書並篆額

 

    延祐六年四月廿五日,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教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臣留孫言:欽惟聖朝治尚清靜,乃崇道家之言,謂之玄教,實始命臣典領。臣亦惟誦其師說以贊輔萬一,國家幸稽其授受之緒而表章之。至元三十一年,制贈臣祖師張聞詩為真人。延祐元年,推臣本師李宗老以上七人皆贈真人。前五年,又嘗贈臣弟子陳義高為真人。具以贊書,載其美號。臣惟朝廷嘉惠玄教盛矣,請述宗門傳次所□克承寵光者,具勒金石示遠久。事聞,制詔太保臣曲樞、集賢大學士臣邦寧、臣顥曰:其賜玄教宗傳之碑。敕臣集制刻文,臣孟頫書丹並篆額。

    臣集拜手稽首言曰:臣按道家本宗老子。老子以無為為宗,是以善理天下者常用其說以在宥其民。然而千有餘年之間,為其道者,或隱或顯,或用或不用,莫可詳紀。今大宗師事世祖皇帝而玄教肇興,更歷四朝,日以尊顯。其弟子十餘人,皆受真人之號,相為翼承,布在中外。又有嗣宗師臣全節總攝教事,贊之恢弘。則又推其所自傳以為宗。顧瞻後前,莫不與被榮耀。斯固國家善其道之宜於治也,亦由其人謙讓持守,善保其本要以克臻茲也哉。

    夫本固者支茂,源深者流長。今玄教流行於世如此,遡其培積之厚,誠非一人一日之力矣。當事物之殷隆,必究其始初忠厚之道也。小臣職在論撰,敢不具征列其事。

    宗傳之初,由襲明體素靜正真人張思永始得道龍虎山中,再傳為集虛演化抱式真人馮清一,三傳為廣玄乾化貞一真人馮士元,四傳為象先抱一淵素真人陳瓊山,五傳為通真觀妙玄應真人張聞詩,六傳為毓真洞化靜復真人李知泰,七傳為寶慈昭德泰和真人胡如海,八傳為葆光至德昌玄真人李宗老,大宗師實師之。故御史中丞崔公彧嘗入山見宗老,嘆其高岸沖遠,莫測涯際,為留累日而後去。

    粹文沖正明教真人陳義高,老大宗師弟子也。倜儻有氣節,居京師時,常讀書大樹下。學者就之,與論說不倦,貴人大官過其前,略不起為禮。每醉賦詩,累千百言,善為奇壯,一時學士多愧之,自以為不及遠。其遇貧士無衣者,輒解衣與之,己雖寒,不恤也。初事裕宗皇帝東宮,又奉詔從梁王之國。王改封晉,又從填□邊,所陳多禮義忠孝之事。成宗皇帝即位,從王八朝,上識之,賜酒勞問甚渥。是時史館修撰世祖皇帝實錄,問逸事王所,王假義高文學條上始末,史官嘆其書有法,於大宗師諸弟子為最雄於文矣。臣嘗讀《龍虎山志》,言宋景定年中,張聞詩真人治上清宮,題門署表曰龍虎福地。或疑其過大,曰:「後三十年,吾教當大興。」復於山中掘地,得石鏡一枚、石履一緉,顧謂大宗師曰:「是奇征也,識之。玄教之興,其在子乎!」今果然,可不謂之神異者哉!謹述贊以系之,其辭曰:

    山川絪縕,升雲於天,亭蓄久如,厥施沛然。猗歟道家,遠有端緒,學匪中絕,長寄隱者。專氣保神,動合無形,委順陰陽,以為常經。應物泛宜,而不自宰,恒斂名迹,莫著於代。偉茲九真,違世往仙,由大宗師,遡錄以傳。其傳伊何,天子有詔,匪私其人,表我玄教。維昔多方,會明至元,人感遇逢,誰無獻言。□大宗師,始來自南,不矜不揚,淳和一心。帝思息民,還復寧壹,師道允契,爰立楷式。庶乎希夷,神明自來,遂致體恬,無有疵癘,人既時雍,師日益貴,四朝緝純,維我一致。臣工寵榮,豈不代興,載觀在廷,孰□同升。何顯□微,何遠無自,不有君子,曷征其系。上清之宮,真所游居,千載易遷,載辭不渝。嗣有聞人,服教無斁,欽於世世,以贊皇極。

    至正四年歲在甲申,八月望,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廣化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臣吳全節立石。

 

題記:

    此據《道家金石略》。虞集,見《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題記。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追封魏國公,工書善畫,冠絕一時。吳全節(1269-1346),字成季,號閒閒,又號看雲道人。饒州安仁(今江西餘江)人。十三學道於龍虎山,受業於張留孫,是玄教第二代掌教人,著名道教領袖。至治二年(1322)授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廣化真人、總攝江淮荊襄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此碑立於至正四年(1344),時趙孟頫已卒二十餘年,立石晚於書年,碑中亦時有之。碑拓在四川都江堰市文管所(此碑不在蜀地)。碑文歷述正一道支派玄教在元代的流傳,從中可見道教在元代中國的地位及其影響。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