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山晉王祠記

四望山晉王祠記 年份:不詳

夏珙

 

    思善上五鄉河之南北,連合東隅,直抵永寧,多建大廟,歲祀李晉王、周德威、李存孝。而又各以其誕日,入舉祭、擊豕烹鮮,庭樹燈竿,歌舞而樂之,竟日乃罷。巫舉神意,以達于眾,有專巫以象神。

    元日,卜筊集晉王祠中,行朝會,各有小像衣冠坐輿中。存孝為將軍狀。德威 頭絳袍,如丞相,各稱大保。晉王冕服仍王者,稱曰晉王天子。又有所謂光輔相公者,德威子小李將軍者,存孝少子也。其餘侍衛三十六員,及賀相公者,逸其名。坐像高大,而行偶不逾三尺。巫名殼子,祭曰巫癲。為沙陀語,發歌如神。指永寧廟像,頗多輿而行者,或為老人妃姆,設衣履,略如恒人之怪異者,不類鬼剎,多如上人狀貌。此後日之巫,緣飾而益之者也。

    余見而疑之,莊宗未嘗入蜀,德威父子戰死于胡柳坡,又二年而梁始亡,李存孝叛于河東,以誅死。在克用走保晉陽之日,亞子未嗣而存孝已死。沙陀將相何自而祀于茲土耶?人即好異,何難托為不經以誣民惑眾,而必于不經見聞之李氏君臣乎?及考五代史,德威戰歿,以次子光輔襲爵,封漢東侯,存孝子侍莊宗,釋弗誅,屢立功,亦得封思善侯。李繼岌入蜀,諸將俱從征,至成都,郭崇韜死,繼岌以所得蜀俘分四班由江道還洛。光輔與諸將例在三班。至江州上鄉,而前二班已為高季昌所掠奪。初,季昌附後唐,伐蜀之役,請命于洛,攻蜀下游,為崇韜聲援。及聞嗣源入洛,遽爾改圖,據夔萬而拘執東下將士。光輔等留此不能行。莊宗遇弒,荊江阻而閬中亦亂,孟氏入焉,無由北向,乃與其屬三十六人連處而家,以封爵名其地,為漢東,思善,立晉王祠于四望山,立德威廟于樊山,存孝廟于穆山,君臣父子自為配享。其後苗裔漸廣,凡有一山,輒建一廟,鈴鐸相望,至分弗絕也。

    余問士人曰:是能禍福于茲士耶?抑或國有崇報之典而祀之耶?曰:神亦不為禍福,共原本亦有所不知。但所稱晉王天子,光輔相公,存孝將軍,食茲土已久。祖宗以來,世祀之禮如此。予後人踵而奉之,不敢廢也。廟祀寂寞、余等能無歉然乎?廢宇尚多,力不能更新耳,及閱其巫所習之歌,多回波詞,阿千歌,特雜以土巫方語,故多舛錯。至所歌樹燈枝,攻夾寨,及沙沱百萬,旋轉起舞,燈樹層累,具為沙沱遺技無疑也。莊宗最寵優伶,諸伶之屬,必有隨于此者。世代既遠、訛以傳訛,其所傳者亦影響形似耳。夫家元易代,誅戮之慘,無逾于蜀。至明崇禎甲申,抑又甚焉。而此方遺種獨存,晉王之祀,尚得以流傳于今。抑又何歟?後唐之際,假子疊篡,強臣踵爭,莊宗之遺骨,雜箜篌琵琶,而爆烈于廡下。生不得據洛都而安之,死不得向晉陽而祀焉。至從益母子欲以一盂麥飯灑明宗陵而不可得。當日之君公卿宰,狼籍都市,駢首沙場,何可勝言,遑問其祀及身後如是之久遠耶?即莊宗君臣,功在當代,澤流後昆,其傳祚略如唐宋,亦未必綿俎豆于千祀,享蒸嘗于不替,廟貌至今存也。

    蓋惟爵無專名,故人不爭;土無專封,故人不奪:不為妖祥怪厲,故為禮法所不禁,而不同于淫詞。且祀之者非必皆其子若孫而已,儼然為祖考而臨之,皆若為其祖考以奉之,則其為永存之道也。可異者,劉氏之悍殺崇韜以亡唐,而得配食于茲,而繼岌不與焉。是光輔以真父子而存君臣,莊宗以假父子而并失真父子也。余是以述其見聞,以俟後之博雅君子焉。

    王昌年《書廟記後》:

    津邑思善里漢東驛有後唐李晉王、周德威、李存孝等廟邑。先輩夏浣溪先 生曾作廟記,謂嘗考五代史云云。然史載德威與子戰死胡柳,次子光輔官至刺史,無封漢東侯事。存孝叛,太祖縛至太原,車裂以徇,亦未載子某并封思善侯也。高季昌傳,繼岌破蜀,得蜀金帛四十余萬。自峽而下。昌聞京師有變,乃悉邀留蜀物,而殺其使者韓琪等十餘人,亦未載分班赴洛,及光輔等留江州事也。當是時,崇韜誅,京師亂,莊宗劉後莫保首領。繼岌歸至渭南亦自殺。董璋知祥分據巴蜀,光輔等即欲留江州以求苟活,恐亦未能。

    記又謂,廟巫所習多回波阿千及沙陀百萬舞等,皆自昔遺技相傳,蜀自獻賊亂後,掃地以盡。康熙間,二三遺黎始歸復業。雖大家世族,文獻無徵,而廟祝女巫之歌詞萬舞,獨傳流勿失,此尤難必之事也。大約荊南道阻,部曲或有留此者,因廟建以祀,如苻堅時呂光討李焉之亂,道過合江,土人祀之,至今不絕,理或然也。然先生固先輩之有識能文者,豈其別有所見而云?然而《蜀檮杌》、《蜀鑒》、《圖經》諸書亦未載此,而記乃謂考之五代史矣。史今具在,其為傅會無疑。夫鄉里祠廟,所在多有,而必于人地封爵種種,緣飾正史以實其事,欲以信今而傳後,未免于傳疑之道未合。予故特為表出,不若付之存而不論可也。

 

題記:

    此據民國《江津縣志·典禮志·寺觀》。晉王廟,在江津縣西一百五十里四望山,祀五代李克用、周德威、李存孝等(據民國《合江縣志》,合江亦有祀李克用的晉王廟)。夏珙,號浣溪,江津人,清康熙九年貢生。本文寫作年份不詳。考《江津縣志·人物志·文學》「夏珙」條云,「甲申之年,年方舞勺」,其時十三歲;又云「年八十一」,推知1632-1712年在世。因此,本文寫作當在1712年之前。本文反映了宋至清川東巫風盛行的一個側面。王昌年,號東山,乾隆嘉慶間人,曾參與修《江津縣志》、《眉州志》及《四川通志》。據《江津縣志》嘉慶九年知縣徐鼎序:「編次校仇,則……王君昌年之力為多」,則王之《書廟記後》當作于嘉慶九年(1804年)之前。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