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文昌廟碑記

雷波文昌廟碑記 年份:公元1867

彭兆蘅

 

    雷波在蜀之西南隅,蕞爾岩疆,素號僻陋。百餘年間,仕官、學業、聲明文物,無所稱意者。山水險惡,鍾毓無靈,地有以限之,而汶汶至是與?抑亦人事之培成有未盡善也?

    予下車伊始,周視城垣,因登南城樓,望西南諸山,爽氣如挹。對岸峰巒秀麗、層疊朝拱。東插一峰,如屏橫障之。金江下流,縈迥似帶,山水停峙。交映若此。此而曰地不產材,夫將誰期?後于朔日循舊例謁先師廟,並展禮諸祠。見文昌帝君廟在東山之麓。地既荒遠,廟宇亦極狹隘,因念帝君以孝友之德,闡苞符之蘊,佑啟人文,化成天下。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而邊地涼,其崇奉而祠祝之者僅若此,宜神之不享,地之不靈,人材之不出也。

    予以藐躬忝為民牧,凡事之切于吾民,為職分所當盡者,罔不次第修舉。況興學校,禮神明,感通幽明,肇開文運,尤非一時一事之利。若因陋就簡,固而安之,其何以盡予守土者責也?爰擇城內正街,昔年學署舊址,地勢面南宏敞,氣脈融結,乃集都人士而謀之。僉曰:「此善地也。」鍾毓靈秀,妥侑神靈于斯為稱。遂集數百金,建正殿一楹,抱廳三間,廳之東為朝房,門外照牆一座,以六年春經始,至秋落成。廟貌輝煌,丹青炳耀,庶幾展誠敬薦馨香。通真宰之靈,啟文明之運。濟濟多士,從此登桂籍、躡青雲,名宦鄉賢,連鑣接軌,無非帝君之默相裁成,而為予之所厚望也。謹序。

 

題記:

    此據光緒《敘州府志》,并以《雷波廳志》互校。彭兆蘅,湖北黃陂人,監生。清同治五年(1866)任雷波廳通判。文昌廟,原在城東二里東山之麓。彭兆蘅上任後,改建于城內正街學署舊址,同治六年(1867)建成,彭兆蘅為之記。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