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回龍觀紀略

重修回龍觀紀略 年份:公元1850

王炳森

 

    風水之說,達人不言。然鍾毓之靈,實有其理。

    邑南回龍觀,枕鵝洞,踞龍門。其前則道觀平臨,三臺鼎峙;其後則樓峰高矗,一氣盤旋。左右飛虹,臨空跨水。洵中流之砥柱,一邑之關鍵也。

    廟貌巍然,環江面廓,中宵文昌聖像閣,祀奎星,所謂敦孝友以啟人文者,有深意焉,豈僅壯遊覽之美觀哉!顧歲久傾頹,山川減色。

    壬辰歲,慰農楊明府議更新之,功始基,明府遷任巴江,遂中止。

    乙未歲,硯溪劉明府復倡斯議,邑之人亦踴躍輸將。鄉先生常青彭公等,身董其事。于是鳩工庀材,蹟仍其舊,而規模之廣大,氣象之崢嶸,較諸往昔有加焉。惜金費不敷,前後多闕而未備。迄戊戌歲,瑞山晏君等又從而成之,前閣則崇實而黜華,後楹則築臺而建室,塗以丹臒,樹以松桫,亦既遹觀厥成矣!

    乃己酉大水,沖塌雙橋,行者苦之,又成遺憾。庚戌,瑞山復約同志修葺,繼長增高,橋面豎坊,接連雲漢,登臨覽勝,欣然有地靈人傑之思,邇來人心已尚夫敦龐,士風愈趨夫醇正,此固山川所鍾毓,亦人力所培成也。況自是仁讓風行,科名日起,望氣者目為禮義之邦,報國者不獨文章之盛,則地以人傳。斯觀也,豈僅壯遊覽之美觀哉!

    功成,瑞山屬余記其實,予深幸兩明府之樂于培植,尤深幸諸君子之相與有成,故不辭言之不文,略記其顛末如是。

 

題記:

    此據咸豐《隆昌縣志》。王炳森,字醴泉。隆昌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曾為井研訓導,咸豐五年(1855)受隆昌知縣肅慶聘,主持蓮峰書院。十年(1860)又任納溪訓導。回龍觀,在城南門外二里。相傳元時,楊道錄好黃老,在梅嶺創靜安觀,附近有白氏三王兄弟能變龍,變則陰雲蔽日,溪水沸騰,鄉人震恐,道錄創建回龍觀,三王遂不作怪。楊慰農,指楊霈,鑲黃旗進士,道光十二年(1832)任隆昌知縣,首倡整修觀宇未果。劉硯溪,指劉光第,直隸進士,道光十五年(1835)任隆昌知縣,整治、重修,規模粗具。道光十八年(1838), 晏瑞山等人再修而功竣。道光三十年(1850),晏瑞山等再補修,功成而王炳森為之記。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