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吾老洞上院記碑

    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立。此碑原竪於吾老洞道院,不知佚於何時,原狀無據可考。碑文錄自民國三十三年(1944)《樓觀台志》(抄本)殘卷中。

    邑南二十五里曰嵌(上山下就)峪。峪水東奔,□騰赴渭。遙見山中萬木蒼然,鬱葱合匝者吾老洞也。徑陡拔頗艱,登涉五六里乃造其顛。大殿正對南山,層峰環列,門外平疇寬衍,可以蒔蔬種樹,杖履逍遙,尤山居之不易得者也。洞在殿后高岩之上。其前則爲八棱圍殿,左右雕甍夾峙。雖俱限於地不能宏敞,而規制精極。彩繪鐫刻之勝,背負絕壁,古樹叢生,石隙中柏枝下垂,如障翠幕。蕭森蔭蔚,不可名狀。從樹下窺見洞門,深窈昏黑。道人秉炬前驅,始得緣石磴而下。仰視四壁,方廣不過丈餘。而奇石嵌空,浪蹙雲崩,駭動心目。其神座右隅有穴,如五斗許者,深入無底。又左壁一穴僅如盤盂,陰風冷然從穴中來,侵人肌骨。時方秋半,覺毛髮灑浙,不可久留。因思邑乘所載,謂此中乃老子、莊周之地,有石函頂骨在焉。夫龍門之傳,老子以爲尹喜迎歸著書而去,莫知所終。而茲何以有其骨也,且後世老氏之徒,多好言長生久視飛升之術。宜其後人能之,而老子反不能也。或能之,而不爲也。抑道德經有云:死而不亡者壽。道固不諱言死,死亦不失爲仙也。然則徒不死者,真不可以爲壽。而諱言死者,又安知其終不死也。出洞由小路蟠折而上,則石頂寬平,縱廣數丈。中央殿制正方奉老子石像。其中皆畫廊四列。邑人皆言此像所來,久照臨周地,俾歲豐民安。乃數年前茂陵人訛言石像勝光遠燭帝邑。慎興民實受其咎。遂潜遣黃冠游息是處,托諸形衆之說,改塑泥像一軀,金飾輝煌舁致殿上。而遷其舊像於前殿之旁。自此周邑比歲不登,民多灾疹,興則大稔。今庚申夏,興之人有泄其機者,始易奉之如其故。唯是廊宇雕敝,門間(外门内卦)欹危,慮無以拱護神居,惠邀景福,意而能無溯於臨民者。噫嘻,豈信然也,一老子也,忽爲石,忽爲泥,忽而泥復爲石。興之人陰謀以徙之,周之人憤慧而復之。數年之間,一彼一此,何愚民之好事也。且余讀老氏之書舊矣。大約其治民也,惟恐或擾之,故曰我無爲而民自化。然則人之所以奉老子者,豈復老子之所以教人者乎。雖然,民欲存存焉,小費是惜。夫前崇之以土木,而果能報我以屢豐,則仰順輿情,即邀神鑒,余長吏又何愛焉。因遂捐資繕治之。命茂才馮子秀、高子俊董其事,且記其一時之所聞見如此。蓋一以志古人迹,一以塞周民之請也。

    康熙二十年辛酉夏知周至縣□(下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