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三教寺碑記

重修三教寺碑記 年份:公元1742

雷撝謙

 

    禮義城後門,徑路可通渠邑東北界勝地也。碑載建自寶祐年間,第命名「禮義」,不知何取,惟石廟前明萬曆己卯年陳從宗所撰碑記內「天生英雄胡公練使,威雄莫測,功德難名,鄢王莫能敵,謚鎮國將軍,後被讒議,失其統緒,城棄荒頹」數語,其詳無從考也。

    越本朝初年,流寇數千踞城,肆虐左右,士民同心協力,雖當兵戈擾攘,猶循禮義,又堅保城側之斌山寨。其附近諸寨,亦切同仇,乃走川北鎮,請師驅散群賊,地方安堵,文教振興。古云,禮義作城池,即後儆前,當日城名禮義,或者因此。

    至城上之神,建殿宇,俾載故城後,有僧了一,自安岳縣天臺寺,飛錫此山。傳僧常德置買田地,招募徒眾,立廟塑像,暮鼓晨鐘,佛教也。而未及儒與道,獨城之絕頂處有祠,中如來、左孔子、右老君像,皆石刻,此三教所以名也。數百年來,臺閣興廢不常、聖容倒壞,不堪常住,田地售當者幾主。有眾山主于乾隆七年招禪僧貫六、空方等,到寺清理常,住將前田地之售當者,捐資贖取,殿宇之漏爛者培補如舊,重新三教神祠。但思三教中,惟儒教正中平易,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所以尊崇至聖先師,自京師及各省會郡邑,皆立學宮,春秋祭享,典重禮隆,不與一切象教同視。今禮義城寺僧本屬釋門,乃重振三教祠宇,可見教門雖異,儒理實兼乎!釋道不能易空虛寂滅之說,而務親義序別返導引胎息之功,而事理樂農桑,俗習正風化,純儒釋道三教,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其為世道計,豈小補哉!廟工既畢,始勒碑,記資助眾姓名及常住四至,向予商敘。予,里人也,間閱廟之殘碑,合之傳聞,因揣城所由名,並重新廟貌,及三教合一之理,撰文付僧,庶後之履斯山者,稍識顛末,毋虛冒三教之名矣。故為是序。

 

題記:

    此據民國《渠縣志》。雷撝謙,清舉人,渠縣人,其餘事跡不詳。三教寺,在渠城,建自宋寶祐年間(1253-1258),至清乾隆七年(1742)培修成,雷撝謙為之記。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