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周公廟記

謁周公廟記[1] 

王 煒

    洪武辛亥春,余還自西陲。以閏月二十五日戊寅至岐山縣。明日,謁周公廟。廟去縣十五里,出城循澗水西北行至山下,乃折入山之腹,而廟在焉。至是,四面皆絕壑峭壁。其間平地東西僅五六十步,南北如之而稍修。形勢殊幽阻。廟東北十數步有靈泉出岩石間,即澗水所從出也。廟之建,莫詳其所自始。按碑記,唐大中二年,鳳翔府岐山縣鳳棲鄉周公廟出靈泉,則廟祠在唐之前當已有之。金興定五年,有道士市其廟作道宮。縣令李守節正其罪,鳳翔府錄事判官游淑記之甚悉。元初,廟盡廢。至元十七年,李忠宣公德輝行台陝西,欲起其廢,而有司力不逮,乃請終南重陽宮李天樂真人重建。既成,其徒就守之,今廟是也。厥後,陝西部使者勃術魯翀言:周公先聖,在唐與孔子同廟祀天下,今乃令道家者流主祠事,非所以崇聖道昭典禮,若立書院俾儒者主其祀為宜。元統二年,命下如所言。賜額曰岐陽書院,始置學官弟子員。春秋致祭禮,如祀孔子事。元末,天下亂,儒者皆解散,書院毀於兵,廟幸獨存。而今守祠者仍為道士矣。廟始末事,概見者如此。其廟中為正殿,奉周公。東西二小殿以奉太公、召公,東北別有小殿奉姜嫄。凡廟之儀,與冠冕佩服之制,皆粗鄙不合禮。又正殿前有戲臺,為巫覡優伶之所集,而殿中列以俗神野鬼之像,尤極淫怪。余因歎曰:周公制禮作樂以憲萬世,其歿實祀以天子之禮樂。今其廟制乃如此,世人不知禮,一至是乎!不特此也。余考周公之稱,因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也。《水經》:岐山之南有周城,周公采邑也。杜預云:周城在美陽縣西北。《帝王世紀》云: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也。周城今為岐陽鎮,其城址猶存。廣袤可七八里,四圍皆深溝,實在今岐山縣東北五十里,正太王所居而周公食采之地也。然岐山縣西北十餘里,其地曰周公邸,地形頗平衍。意者周城乃公采邑,而其居邸則在此歟?或乃謂今廟為周公故居,其址既阻隘,路衢尤險狹,周公以塚宰之尊,何得而居此?殆後人即此建廟,故遂謬指周公所居地耳。而近時暢師文謂周公采邑廟即其地者,非也。是日從余行者儒士安矩季方。詣廟拜謁畢,出坐門外荒墌上。道士持酒來餉,為飲數小卮,適雲陰雨微下,風起撼群木響,獵獵如濤聲,恍疑風馬雲輿來降者,因低回久之乃去。比回縣館,以廟制與禮不合者語其令李本初,屬其稍加厘革。李以縣務繁劇辭,余不復與言,而具疏其本末及前所云云者,紀之於簡,以遺矩用志歲月焉。

(民國《重修岐山縣誌》)

(王宗昱編《金元全真道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6頁。)

 

 


[1]《重修岐山縣誌》載咸豐元年張大楠《重修古卷阿周公廟記》稱至元二十七年長春觀提點方志正重修,稱文憲宮,王利用記之。可知元代全真教不止一次修葺周公廟。《岐山縣誌》祠祀篇內列數周公廟宋代以後的碑記中沒有王煒的作品,故王煒此作或未刻諸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