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山崇仙觀記

紫雲山崇仙觀記 年份:公元1212

魏了翁

 

    大中祥符七年,綿州守臣劉宗奏言:彰明縣紫雲山崇仙觀柱木有文為道士形1及北斗星象,來以圖。上宣示宰臣於禁中,臣旦、臣準各拜表賀。逮重和元年,始建道學2。是歲,詔崇仙觀其以延祥為額。國朝崇尚老氏,惟祥、禧、政、宣間為盛,而是山被遇凡再,今皆在太史氏,豈其山川鬱蟠,固有以宅靈氣,會風雲,而感召至祥,若此者乎?嘗欲考諸方志,以驗其然否,未果也。

    開禧二年,余校讎中秘書,山之道士曰趙道川以刊志未備,乃水陸萬里,疏其事而語諸余。會余去國,乃俾它屬,道川蹴然謝不敢,則為言:子誠有意焉,他日其訪我於蜀,尚有以贖今也。既舍去,後六年,余尚里居,道川踵門請曰4:京師之會,逢執事之不間。雖然執事嘗墜言焉。出其觀之圖牒,則視前益加詳,蓋山居彰明縣之西南四十里所,層巒環秀,古木樛翠,地理書謂常有紫雲結其上故名,理或然也。岡來自北,為天倉,為龍洞,東為風洞,為仙人、青龍洞,露香臺,西為蟆頤,為白雲洞,南為天臺山,為舜帝洞、桃溪源、天生橋,其闕則前為元始殿,為黃籙寶宮,九真殿在後,玉皇殿在九真後,東岳、天師、鐘樓在前左,三元、桂籍、真官、真武在前右,南辰、五師後左,經樓、瑞真堂後右,三仙六神居前兩廡,以至齋宮宿廬,庖湢庫圉,以固以具。古柏鼎立於庭者,巉岩老硬,蓋不知年。而其間所謂黃錄寶宮,則世傳為唐開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填於此者也。宮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鐵繩隱迹,迄今不毀。所謂柱木有文,則住山張承杲修是宮而得之5,即國史所書者也。詔承杲倍賜束帛,及御茗紫衣師號,由是遠近翕翕歸向。館宇蓋修,像設有嚴,相承至蒲懷顯,與其徒復增拓之,爰暨於今,營甃髹壁之工日備,猗其偉歟!

    古之民四,今之民六,而四不足以加二。古之教一,今之教三,而二常足以勝一。人謂二氏語人以善惡禍福6,故崇尚者衆,非偶然也。服儒衣冠者滿天下,豈不曰自孔氏。孔氏之德,大要使人近思下學,謹獨為己,即事即物以致其知而充之7,以至於治國平天下。其道蓋至約而易知,至近而易行者也,而鮮有能的然篤信以從事於斯。如二氏之徒尊其師之說,使四方之人奔走附集,衎衎施施而不能已者。雖繕營宮廟,裒聚遺文,儒者亦鮮及之。因道川之來之勤,之請之力,而重有感焉,乃並書以遺之,且將以諗吾徒焉。

 

題記:

    此據《鶴山集》(四庫本)卷38,並與四部叢刊本互校。本記是魏了翁應道士趙道川多次相請而作,記敍紫雲仙宮觀情況,反映出宋朝崇道之盛及魏了翁對道教的看法。文中云道士趙道川「後六年」復來請文,則撰年在開禧二年後之嘉定五年(1212年)。

 

校記:

[1] 「柱」,四部叢刊本作「杜」,當誤。 

[2] 「建」,四部叢刊本作「逮」,誤。 

[3] 「甚」,四部叢刊本作「為」,誤。 

[4] 「請」,四部叢刊本作「諸」,誤。 

[5] 「杲」,四部叢刊本作「果」,誤。 

[6] 「二氏」,四部叢刊本作「三氏」,誤。 

[7] 「服」,四部叢刊本作「報」,誤。

 

(蔡東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