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成縣玉虛觀僧伽堂記

普成縣玉虛觀僧伽堂記 年份:公元1149

何朝隱

 

    玉虛觀在駕空之右麓,林薄葱蒨,宮宇古雅,下視邑居,與三川之形勝,皆一曖而盡。觀有石僧伽像堂以庥之。

    按梁榜,建於國朝至和三年乙未歲,而像所由來,則故老云,曩有光景,夜見於邑東惠雲寺之側,迹而發之,乃得是像。寺僧圖遷之蘭若,十許夫不能致。主觀道士蘇德沖,請以歸觀,弗增一人。而升高越險,了無艱礙,似非偶然者。自始至今,屢昭靈應。道俗信向,如蓍蔡然,恨無石文以昭之也。

    紹興丙寅秋,九月既望,予以事至邑游焉,歸訪故人衛君廷彥,娓娓更為言之,具如上事。

    則又曰:「佛老不相為用久矣,今僧伽之棲是觀,莫能出其理,來者獻疑,公發其旨,以之信遠傳後。」予曰:「道一而已,三聖人教雖異而妙處未常不同,其驅人之善宅心,亦未始不合,是以莊生子休謂諸子關、老、墨、惠,與己之道同出六經,而陶隱居《真誥》記裴真人弟子二十四人,十八人學佛道,餘學仙道,則道固三教均一,奚彼己之間耶?昔韓文公以儒宗自任,力排二家,而謂浮屠文暢者墨、名、儒行,特嘉而進之,至贈以詩文。夫墨、名、儒行,文公之所收錄,則梵相竺儀而慈其心者,雜高真以居,亦何間然也。大士之心意,其以此佛經云。僧伽,觀音菩薩化身;菩薩,具三十二應妙,得圓通法門應現。著於十相則佛道冥而為一,解脫見當,爾復何疑哉?觀舊名東林,治平中,始賜今額,廷彥云。紹興十九年十月初吉,梅溪何朝隱記。

 

題記:

    此據《蜀藻幽勝錄》。何朝隱,事迹不詳。普成縣(今劍閣)之玉虛觀,舊名東林觀,宋治平中(1064-1067)始改名玉虛觀。何朝隱於宋紹興十九年(1149)為記。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