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磐石上清觀記

重修磐石上清觀記

    富貴眾人之所欲也,而達者或不留意。山林達者之所樂也,而眾人所不暇爭之。二者趣捨雖異,其為樂則一也。而獨富貴者常多累,而山林之士怡適自得,愈久而無憂懼。蓋天然之樂,取之而不禁,用之而不竭,又處眾人不爭之地故也。齊之山海為天下冠,而東萊之間,山水形勢,雄深偉麗,又為齊冠,而大澤之秀,又為東萊之最。自秦漢以來,高人勝士,多隱於此焉,號為神仙窟宅。吾友清和大師真常子范志敦,寓居此山。先生高尚有志之士也,平生有山水癖,仍興大福德而能終始,得全山水之樂者也。壯年厭世出家,寓跡於全真教中,以法眷次之,則重陽真人之孫,長春真人之子也。其始入道,宴坐於萊之青山,外形骸,絕人事,寒惟一衣,飢止一食,肋不至席者積十餘年,猛獸馴服,神物呵衛,在全真中以苦行見稱。故山東淮南行省特進隴西公開府山陽聞其風而悅之,以方外士邀致門下。行必聯臂,坐必促膝,怡然相得,以為忘形之交。迺隴西公物故,淮上大亂,先生於是挈徒北還。初抵此山,遽有終焉之志,如久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遂定居焉。其地古有上清觀,今既廢毀不存,有遺址焉,將即其地而新之。已命功役,欲求鄙文以為之記。仆方梗以私事未暇也。一日,攜一二羽客踵門來謁,欲隨前請。坐定而言曰:某者之所居在萊之南五十里,環以眾山,號曰磐石。東望大澤,壁立萬仞。朝煙夕嵐,變態百出,殆辭人畫史所不能寫也。觀之前流水東來,逶迤曲折,西行而入於海。青泠甘潔,可以濯塵纓,可以給茗飲。東南則明堂山,南連三山並天柱山。山之上多有古碑,其文殘闕不復識也。西北有橐駝山,北接黃山。黃山視西北諸山最高,與大澤屹然相望,若並肩然。自此諸山連屬,卑相付,高相摩,亭然起,崪然止,來而向,去而背,重岡複嶺,若奔若蹲,蓋不可一一名狀數也。黃山之前複有御駕山,山前地勢稍平,果樹棋布,綿亙十餘里,今皆為瞻觀之地矣。某者既樂此山,懼力微不足,致今幸為之主矣,故傾囊倒橐,盡力營輯所樂為也。益樹眾果,以供賓客之用。多藝五穀,以資餱糧之給。所以尊奉先師遺貌,妥安往來淨眾。其經營之績,略以成矣。欲求文以為之記,非欲自誇也,蓋懼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仆喟然感其意,即其說以為之文,以告夫來者。歲屠維大淵獻月朱明望日,正奉大夫山東淮南行省參議山陰張杞撰。虛白道人陳志道書丹,澹然子韓志柔篆額。敦武校尉山東淮南石匠都提控郝貴石頭作頭侯政刊。特進行山東淮南尚書省事楊妙真立。

磐石上清觀碑陰記

    堂除縣尹敦武彭公者,魯鄒邑儒官之胤也。幼尚文學,長修武功,事上使民,信誠恭謹,無不可之則焉。茲因獎勸農事,行馬至此,見山水之明麗,喜勝跡之清幽。石記雖成,事奪未立。慮恐浸深歲久,雨剝苔封,字缺文殘,端為可惜。以此與宣差[ ]眾官政暇之間,[ ]座共議,加以聚功復立。為壯觀是邦綿綿清修之實哉。時至元甲戌歲丁未朔日在壬申起石,教諭郭規代筆而書。

    醫[ ]管勾程[ ],司吏王遵。

    胡玉、牟均、萬[ ]、王筠。

    [ ]信、王瑞、王琬、李鑒。

    [ ][ ]、肖珪、宋榮、侯徽、劉[ ]。

    [ ][ ]、鄒[ ]、劉智、王彬、竇[ ]。

    勸農官劉[ ]。

    典[ ]吏任[ ][ ]。

    鹽[ ]官韓禎、楊從龍、[ ][ ][ ][ ]、崔澍。

    酒務辨課官張[ ],前辨課官任榮。

    前膠水縣丞任顯。

    前膠水縣令張[ ]。

    亭口鎮巡檢[ ][ ]。

    [ ]進義副尉遙授陽信縣主簿行膠水縣主簿兼尉楊[ ]。

    敦武校尉膠水縣尹兼管諸軍奧魯彭佑。

    敦武校尉膠水縣達魯花赤管諸軍奧魯李[ ][ ]。

 

(民國《續平度縣誌》、《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

(王宗昱編《金元全真道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9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