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場文昌祠記

豐樂場文昌祠記 年份:公元1771

尹至仁

 

    客有問于予曰:「木鄉塘壩,舊有文昌祠,太翁先生獨以創建為志,厥後事與願違,子昆仲又續成之。然則斯祠之建,其亦有說乎?」余應之曰「唯唯,吾邑文風,宋元不可考。有明三百年,科甲人物之盛,縣城外首推屯鄉;國朝定鼎以來,亦惟此鄉稱最。他如巡司、木井,下墩,銀江,登賢書隸仕版者,代有其人,若科歲兩試,補弟子員,每試不乏,可為屯鄉匹也。惟塘壩僻在縣末,界連滇壤,雖生齒繁衍,家饒蓄積,而固陋少文。遍考前明以迄近年,不惟科甲無聞,並無一膠庠士。志鐘鼎,垂碑碣,較之諸鄉幾如邾莒小國,不獲與中國衣裳之會,甚可慮也。雍正丁未,先君子自縣城移居于此。預為後人慮,與諸父老相見,輒以為言,謂轉移風氣,當自我輩為倡。按《孝經援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揭天紀。」欲振文風,則文昌祠之建,又曷可緩與?乃相度已有成模,忽焉不祿。越五稔,余兄弟始約鄉之同志,績成其事,隨以先君所首之田、近在祠下名濫沖者,撥六畝入祠,以備時享之需,因得以妥神靈而隆禋祀。其明年,鄉子弟來學者,遊借祠宇為講習地。余正喜其肆業得所,近帝座之光,而澤之以文雅,非同琳宮梵剎,輝煌金碧,崇尚虛無,謬為崇奉以求福也。建祠之意如是。」客曰:「祠之建既聞其說矣。顧自戊寅落成以後,群子弟誦習其中,十有三年,能文之士不概見,何與?」余曰:「文章嗣祿,惟神靈執其樞,豈神之不鑒佑于此鄉,抑人之不克蒙其佑也。夫平居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不率不謹,頹惰因循,自甘暴棄,而欲乞佑于神,以發其聰明才智,不可得也。倘為父兄者,正蒙養,端訓化。為子弟者,遊有常,習有業,蹶然興起,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即以追古先哲而無難,又豈慮區區操翰染紙之弗克擅勝乎哉?先民有言:有志者事竟成。夫文昌之亟欲佑我筠士,與先君子建祠轉移風氣之苦衷,皆待後學士之,崇朝奮勵以成之。而其效可睹也。」客唯唯而退。遂書以為記。

 

題記:

    此據民國《續修筠連具志》,並以同治《筠連縣志》校之。尹至仁,筠連人,貢生。曾為定遠(今武勝)訓導。豐樂場文昌詞,在縣豐樂場。尹至仁之父于清雍正五年(1727)議建未成,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才落成。尹至仁于乾隆三十六(1771)年為此文。

 

(楊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