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道觀道藏記

崇道觀道藏記 年份:公元1065

范鎮

 

    太史公論道家之言,而曰:「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守,事少而功多。」至於為《史記》,則以韓非、申不害與老子同傳,豈非後世多事,必於有為以至於無為乎?班固所志才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而伊尹、太公、辛甲、鬻熊、管子之書在焉。至隋乃分經戒、餌服、房中、符籙凡四種,合三百七十七部,千二百一十六卷,而不著其目。唐有道家類,又合以釋氏,而得百三十七家、七十四部、千二百四十卷,以著於錄,而《管子》列於法家,所謂《伊尹》、《太公》、《辛甲》者皆亡不傳1,獨鬻熊之書存。自明皇後,不以著錄者又百五十八家、千三百三十八卷2,則其溢於漢者千五百八十五卷矣。

    噫!老子著書五千言,以為盡天地事物之理,後世學者浸廣,而其書至於如此其多,豈以其事虛無,其辭難知,必支離而後至於簡易,如太史公所謂乎?

    宋興,祥符、天禧中,真宗始大崇起其教3,而玉清昭應宮、景靈宮、會靈觀、祥源觀皆置使典領。又命其徒與諸儒裒其書,是正謬訛,繕寫以藏於其處,而以其餘賜天下宮觀,以廣其傳,獨劍南一道未皇暇焉。

    嘉祐初,成都府郫縣道士姚若谷、梓州飛烏縣道士朱知善慨然欲盡讀其書,而莫由得也。於是東走於鳳翔府之上清太平宮、慶成軍之太寧宮,又東至於亳州之太清宮、洞霄宮4、明道宮,凡得書二千餘卷。太清宮者,老子所生,所謂厲鄉者也。有九井,有古檜,有丹竈,於是縱觀焉。又覽唐開元及祥符中行幸故處以歸。治平元年,今天子既即位,若谷又與其徒仇宗正、鄧自和列言於府曰:釋氏書遍滿州縣,而道家所錄獨散落不完,願至京師得官本以足其傳。於是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尚書戶部侍郎韓公知府事,以其狀聞,且言蜀之名山秘洞,勝景為多,而道家書不完,無以奉揚清淨之風。有詔即建隆觀給官本以足其傳。凡得五百帙、四千五百卷,溢於唐者又千九百二十二卷,可謂完且備矣。若谷、宗正、自和且將益其書為五本,藏於成都之天慶觀,郫縣之崇道觀、青城山之丈人觀、梓州飛烏縣之洞靈觀、綿州之洪德觀,使學者優游,以求其所謂清虛自然之要,而至於其師之道,如太史公所謂者,顧不偉歟!

    若谷飛烏人,後徙於郫,宗正青城人,自和綿州人,三人者持操堅至,而皆有功於其教者。後之人觀其勤勞,而不輕其守,則其書之傳為無窮矣。

    治平二年十二月日記。

 

題記:

    此據《成都文類 》,校以《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宋代蜀文輯成》、《全蜀藝文志》、嘉慶《四川通志》。崇道觀,在郫縣,興廢不詳。璹鎮(1008-1089),字景仁,成都華陽人,寶元元年進士及第,歷任 知諫院,集賢殿修撰,有文集百卷(佚,今有輯本)。本文作於治平二年(1065年)。這是一篇有關地方宮觀結集道書的重要記述。 北宋真宗纂成《天宮寶藏》四千五百餘卷,徽宗政和成《萬壽道藏》五千四百餘卷。姚若谷等道士在真宗至徽宗之間奔走各地,先後 搜集六千餘卷,並「益其書為五本」,分藏五地。金人南侵,各處 道藏多毀於兵火,而蜀地五藏無損,在文獻保存上益顯其價值。 

 

校記:

[1] 亡:原闕,據《二百家名賢文粹》補。 

[2] 三十八:原作「八十三」,據《新唐書‧藝文志》三改。 

[3] 「真宗」及「大」字原無,據《二百家名賢文粹》補。 

[4] 洞霄宮:原無,據《二百家名賢文粹》補。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