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新川主廟記

創建新川主廟記 年份:公元1745

彭維銘

 

    四川諸州邑鄉里,無在不有川主神廟。稽神之姓氏,即今灌縣都江堰口奉敕封建二王廟神也。前廟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後廟所祀乃李公也。

    考地志,都江堰水源發岷山,禹導江後,沫水尚為民害。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鑿離堆,穿內外二江,灌溉十四州縣田廟,沃野千里,號稱陸海。《益州記》曰:都江堰有三石人五石犀,以壓水,與神誓曰:「涸不至足,漲不及肩。」所遺「深淘灘,低作堰」六字,垂為萬世法。相傳皆二郎力也。第查《史記》、《漢書》載李公鑿離堆,穿二江,功績歷歷可考,而無二郎除怪事。乃今諸州邑鄉里所塑像廟祀者,悉是二郎君,而未及李公,意其時持籌擘畫,召役趨工,主其事者,李公也;陟降原,經營勞,輿成其烈者,二郎君也。史冊記父之績,輿情戴子之功,兩無負焉。且禹導岷江,抑洪水,功溥天下,為天下主。李公父子辟沫水,開渠堰,利賴蜀川,宜為蜀川主。故《通志》二十八卷〈祠廟部〉載川主祠、二郎廟,皆李公父子事。且曰各州縣多有之。允為確證。而或以隋唐嘉守趙昱,宋封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冒當之,則大謬矣。

    縣治舊廟在城內西南隅,前抵城牆,後逼孤貧院,湫隘穢褻,殊非神靈發越之所。予履任四載矣,審察縣治山水來脈已結聚而無可議,惟左手形勢迤東趨下,無復回顧停蓄情意,雖有文塔、廣壽寺,孤弱零落不足以鎮壓。于是相度東郊外文塔之前,廣壽寺後,傍山臨水,提陽攜陰之區,新建川主二郎祠一所。左三官殿三間,右龍王宮三間,卯廳如祠式,丹墀戲臺一座,左右土房四間。周圍牆垣,悉用瓦蓋。植花木,集禽鳥,軒爽幽秀,不惟妥神靈,挽地脈,且為縣屬增一大氣局也。予又捐俸廉,買土糧五升以作守祠人工食及修補費。是役也,除牆垣系各吏書捐助外,予獨捐五百余金,未嘗別募絲毫。自今觀之,似亦可雲周備而完美矣。

    予因之有感焉。津邑東嶽廟、廣壽寺,工作非不鉅麗,租稅非不豐饒,無如惡僧地棍相與欺罔侵吞之,至今傾圮荒蕪,目不堪睹。茲廟也,予在任無他虞,予去後,儻惡僧地棍不念前烈,欺罔侵吞如東嶽等寺廟,予心能無悲乎?用將買土紅契并印照告示,交柳林壩居民董德常等七十七戶齊心經管,招佃收租。廟宇牆壁漏壞者苫蓋之,花果竹木摧殘者培植之,守祠工食不敷協濟之。夫如是,事可垂久,神享妥侑,必能吐納風雨,呵護一邑,水旱凶災,有求輒應。爾居民耕鑿朴茂,輩輩傳授,毋負予願。予更有願者,久欲仿灌口廟制,正廟後另建李公祠,俾神父子相依俎豆。惜今行李蕭然,無力措置,不能無望于後之君子。是為記。

 

題記:

    此據民國《江津縣志·典禮志·寺觀》。新川主廟,在江津縣城東門外,祀李冰父子,彭維銘,湖南茶陵舉人,清乾隆七年(1742年)至十九年(中間任一年)任江津知縣。本文作于1745年。乃彭維銘捐俸創修的碑記。

 

(查中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